一些人有钱有权之后就想出名。请人代写文章代写书,吹捧、美化自己,利用职权或愿出金钱署个主编、副主编的名已司空见惯。你想入选什么辞典吗?只要肯出钱就行。国内五花八门的这个“家”那个“家”名录自不必说,连外国人也摸准了中国一些人的心态,专干卖“名”的行当。
对“名”趋之若鹜,就需要研究一下“名”的本质。对名说得最深刻、简洁的要推庄子。他说:“名者,实之宾也。”“宾”就是附属物,意思是有实才有名。周朝的赵武灵王说:“无其实,焉取其名乎?”王夫之也强调了名不可以离开实:“名之与实,形之与象,声之与响也。”庄子还有一句名言:“名,公器也,不可多取。”(《天运》)这就是说,名并非是个人私有的,如同公共的器物一般,是属于公众的,取值定位均在公众的心目中。你只能获取与实相符的这一部分名,超过这个限度,就是“多取”了,就是“贪名”与“窃名”。《史记》中说:“非其位而居之,曰贪位;非其名而有之,曰贪名。”因此利不可以虚有,名不可以苟得。“声闻过情,君子耻之。”(孟子)为人之道在于“不爱虚言,不听浮名,不采华名,不兴伪事。”多取一点“公器”是“窃名”,“欺世盗名”更是要不得的卑劣行为。
由于“名”的实质如此,所以真正搞学问的人,有本事的人,真正的名人,是不愿意扬名和出名的。杨时说:“学者当务实,一有近名之心,则大本已失,尚何所学哉!”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,伟大的思想家、文学家鲁迅,当代的杰出学者钱钟书等都是最怕出名、最怕被名利所累的人,他们躲避新闻媒介的种种趣事,成为人们的佳话。然而,“行高者,名自高”。唐代宋景,堪称一代名臣,“善守法持正”。他在广州任都督期间,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,深得人民的拥戴。公元717年,他被提升为宰相。第二年,广州官民要为他立碑,以记其政德,宋景听说后,深感不安。他向唐玄宗进言:“臣在广州任职期间,并没有多少显赫的政绩,现在那里的吏民要为我立碑,我如果昧心地接受这项殊荣,谄谀之风就会在全国盛行起来。这种谄谀之风于国于民都是不利的,应该坚决予以革除,就请陛下从我开始吧。”唐玄宗认为宋景此言有理,批准了他的请求,并赞扬他谨慎从事,不图虚名。
末了,又想起了李固《遗黄琼书》中说的:“者易缺,者易污。阳春之曲,和者必寡。盛名之下,其实难副。”这几句借俗语典故形象地写某些处士名声甚大,而名实不符,告诫黄琼不要只求虚名,要名实相副。南宋词人辛弃疾写道:“山重无数周遭碧,花不知名分外娇。”我们还是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老老实实做人,扎扎实实干事,甘做一棵“寂寞开无主”的“不知名”的小花吧,因为它生命力很强,不与百花争奇斗艳,且有点缀和美化大地的功劳。